2025年是我院“优质服务提升年”,每季度都会评选出优质服务明星和优质服务先进科室。在第三季度的服务明星中,有一位年轻的新面孔,他是来自肿瘤血液科三十二病区的主治医师——朱鑫洪。朱医生从职场小白成长为患者信任的朱医生,经过了怎样的转变?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。
作为一名外地来石的医生,我曾因语言障碍、生活习惯差异而倍感彷徨迷茫,加之性格内向、不善交流,在最初的一段时间,曾给医院领导和同事留下了 非常有个性的“倔” 印象。经过多个科室轮转,最终在肿瘤科 32 病区扎根,开始涉足肿瘤放射治疗领域 —— 这与我此前熟悉的肿瘤内科药物治疗截然不同,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。
庆幸的是,作为放疗 “小白” 的我,得到了科室主任及有进修经历同事的倾囊相授。他们毫无保留地与我探讨诊疗思路,手把手教我阅片、勾画靶区、评估放疗计划,还耐心指导我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。在这样互助友爱的环境中,我不仅逐渐掌握了放疗专业技能,性格也变得开朗,慢慢褪去了 “倔” 的标签。经过两年的临床实践,我对肿瘤放射治疗产生了浓厚兴趣,随即向医院申请进修。2023 年,我前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造一年,期间不仅系统学习了肿瘤放疗的前沿知识与技术,更深刻明晰了作为肿瘤科医生的责任与使命。进修归来,我始终致力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患者的实际能力,与科室同事共同研讨治疗方案,我的诸多观点也得到了科主任和同事们的认可。

荣获 “优质服务明星” 称号,我心中满是感激,更有诸多深刻思索。作为临床医生,我们常被比作 “生命工程师”,手持手术刀与处方签,与疾病短兵相接。然而,多年的临床历练让我深切体会到,真正的 “优质服务”,远不止于精准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,它更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响,是技术与关怀的合奏。
感悟一:精准诊断,是医者的立身之本
医学教育赋予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:问诊、查体、辅助检查、鉴别诊断。我们习惯于在实验室报告和影像胶片中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,这固然是诊疗的核心,但优质服务更要求我们既要用医生的眼看 “病”,更要用人的心去感受 “人”。诊断的精准,始于对生命个体的敬畏与全面洞察,唯有兼顾病理本质与患者整体状况,才能为后续治疗筑牢根基。
感悟二:有效沟通,是医患协同的桥梁纽带
医生手握处方权,看似拥有专业权威,但单向的指令无法赢得患者真正的信任与配合。我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病情时,从不堆砌晦涩术语,而是通过手绘示意图或在影像片上标注,清晰说明 “敌人”(病灶)的位置、我们的 “武器”(治疗方案)以及可能遇到的 “雷区”(风险与副作用),最后总会说:“我们一起商量,怎么打这一仗。” 优质的医患沟通,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告知,而是基于信任的平等联盟。它要求我们将专业医学信息转化为患者能理解、可决策的通俗表达,这个过程离不开足够的耐心与共情能力。当患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,治疗的依从性和最终效果都会实现质的提升。
感悟三:仁心之上,当有决策的勇气与谦卑
临床工作充满不确定性,很多时候我们需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策:选择 A 方案还是 B 方案?治疗应激进一些还是保守一些?这种抉择压力是医生职业的常态。优质服务,意味着要敢于为患者的最大利益承担合理风险,同时也要清醒认知医学的局限性。我永远记得一位晚期肿瘤患者的家属,在放弃积极抢救的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,含泪对我说:“医生,谢谢你们尽力了,我们不想他再受苦了。” 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,有时 “不作为” 的关怀 —— 停止无谓的过度治疗,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,亦是一种深刻的服务。我们既要有运用最新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,也要有在适当时刻 “撤防”、专注人文关怀的智慧。这种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审慎权衡,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大考验。
“明星” 是灯塔,而非终点。“优质服务明星” 这一称号于我,不是荣誉的句号,而是前行的灯塔。它照亮我的从医之路,时刻提醒我勿忘初心: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渴望健康的鲜活生命,而非一份份需要处理的病历。前路漫漫,道阻且长,我将继续秉持仁爱、谨慎而勇敢的心,精进医术、锤炼沟通能力,在每一次诊疗决策中践行对生命的尊重。我愿做一名坚定的生命守望者,用仁术解除病痛,用匠心守护健康,用真诚赢得信任 —— 这便是我所理解并愿终身践行的 “医生的优质服务”。

石门县人民医院是湘西北地区集医疗、预防、保健、康复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县域三级综合医院,系长沙医学院附属医院、国际爱婴医院、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和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院,拥有全国百佳医院、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九张国家级名片。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Copyright©石门县人民医院.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7655号-1 网站建设:湖南派源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